1091951453.jpg 

1091951454.jpg 


死胡同,這是我們都聽過的,就是死巷子

胡同,是滿語傳進來的詞彙,是象徵滿族聚落的院落、大宅院的意思


在北京的舊城區,隨著2008年的奧運,可說是愈來愈少了

就算是保存住胡同建築的輪廓,但只要生活模式不在了,其實就有點像上海的石庫門也算死了一樣


關於胡同,其實可以從 「水系」和 「胡同 」,這兩個元素來看北京

其實有些的小街,是可以通汽車的

還有一些是元代大都城就留下來的防火巷,它們的形式非常豐富

1091951455.jpg 


我們可以再看看他們的特徵

特徵:texture history style culture 防震棚、一待就40年

1400條胡同

菊兒胡同得獎 1987年 圍合式的中庭模式不變

但如果原來一層樓的基地變成三層樓,大雜院的生活形態就沒了,被無特點的環境所取代。

拆舊的胡同,建全新的胡同,國外回來的人要有錢才能住回去新蓋好的胡同。但回遷率低,部份修成了承德的四合院,有些死胡同區部開通。

南鑼鼓巷是保存最完整也最豐富的一區,軸線呈丰字型,街區的感覺很像是魚骨狀,格局完整

丰,元代八畝院。

什剎海就比較高級了,都是大院,還有些bar、酒館,中央戲曲學校就在這。

周禮考工記提到:前朝、後市。

友好飯店的貝勒,1920年老蔣也住過這,跟陽明書屋的形制太像了!

明皇城,記錄城市成長,是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,是市民文化的載體,獨特魅力的呈現。

胡同內居民生活水準較低。

胡同文化消失,古老民居和胡同消失。現在看到的那些三坊七巷,都是造假的,就是一個假的古鎮這樣,當時的情景已經不見了

每次看到這樣的復刻版,其實心中都會覺得相當唏噓,但也只能換個角度想,至少是新房子,還願意用古法去蓋


,蘇州桐芳巷、南池子。

北京前門地區的商業街,改造超失敗,還搞電車

全聚德,我們的消費文化是什麼?沒有消費群體

經濟地理學,文創產業就在歷史街區,它不是歷史包袱

多元文化主體的合作,地方認同

物質空間策略

南鑼鼓巷所有天線都入地了,這項工程中央辦公廳曾一度反對,後來又說可以,大概是習近平覺得不錯吧

塑鋼窗要換,不想讓人覺得不認識了、變了。

不想開槍打洞,想庭院化、院落化

有機更新、微循環

社區保存議題在大陸也很火,大陸已了解到,應該有社區規畫師

北京傳統四合院.jpg 

傳統的胡同生活.jpg 

狹義的社區→較單純的鄰里關係

廣義的社區→交流的鄰里關係

南鑼商會的角色?

要劃特定區(古蹟特定保留區之類的),政府才會願意投錢進去,不然會被指控政府花錢幫私人蓋房子。

所以我也覺得很奇怪,政府要做古蹟保存,還不行,只要古蹟還在用,就會扯到許多現實中的麻煩,像呂冰教授提到的,會被說是幫私人蓋房子。

難道說古蹟非要沒人住了、沒在使用了、博物館化了,才能以死的形式重生嗎?

真諷刺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